2021年捷泰科技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22亿元,顺利完成业绩承诺。
采购人可以在采购文件中规定根据全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后续专用耗材、升级服务成本等,对供应商报价或者评审得分进行修正。1-5月全国光伏组件市场整体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但随着产业链上游供需不平衡带来的原材料连涨,组件招标从六月开始逐步放缓。
图:据公开数据统计,2022年1-9月组件厂商累计中标量(MW)依据中标公示统计,以隆晶晶(隆基、晶澳与晶科)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累计中标规模依然保持队形,占整体中标量35%。但值得关注的是,个别央国企客户在其招标总量中,最低价中标的项目已占比近50%。图:据可统计数据,20122021(组件厂商)研发资金投入排名TOP52021年,光伏行业迎来井喷式爆发,为适应 技术迭代快的行业特点,科技投入正是每个企业追求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而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产品可靠的基本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扎实有力的保障。根据IHS二季度预测中国2022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可达105GW,意味着需求侧9-12月仍有约45-55GW新增并网规模的强烈支撑。各家央国企序位跳转不过是项目开发周期和策略布局的调整,但随着央企碳达峰方案响铃交卷在即,2023年双碳实现的任务将更为艰巨,以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减,国央企依然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发展建设的头雁。
而通过对比发现,近十年研发投入排名前五的组件厂商(研发第一梯队)在最低价中标项目中仅占16%,基本被排斥在低价团之外,这不免令人担忧若此成风,在上游涨势短暂不歇的背景下,长此以往是否还有企业恪守初心,不计代价地投入。央国企掌握中国能源转型的命脉,是规则的执行者亦是重要奠基者之一,具有头雁效应。尤其是随着行业龙头通威股份开始发力组件环节,跨界者也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在近期,一期5GW产能已经顺利投产。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成为上机数控和双良节能,毕竟两者在光伏行业深耕多年,无论技术研发实力还是客户资源,均拥有深厚的积淀,这也是两者能够逐步发展为硅片新势力的核心原因之一。而且,公司营收规模达到42.96亿元,已超过2021年全年的38.30亿元。根据双良节能中报披露的数据,公司的硅片业务收入达到20.67亿元,而2021年仅为2.35亿元。
而在此之前,其不过是一家年收入6亿左右的光伏及蓝宝石设备制造商。值得注意的是,跨界概念股中多数企业均选择了正处于技术窗口期的电池片环节。
细数历次光伏行业的技术变革,均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红利期,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将会获取超额收益。其中,上机数控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跨界者。随着跨界潮的愈演愈烈,A股市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望复制上机数控、双良节能的发展轨迹。截至中报,营收增速和业绩增速分别下滑至219%和86%。
届时,公司的经营业绩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就像上机数控的2021年。与上机数控相似的是,双良节能在宣布进军硅片业务的当年,便已实现小批量出货,但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微乎其微。进入2022年以后,随着20GW硅片产能逐步达产,公司才真正进入业绩释放期,就像上机数控的2020年。在当前光伏行业持续高景气的背景下,只要这些跨界者不是单纯的概念炒作,在产能如期投产后,经营业绩在短期之内势必会迎来大幅改善。
2020-2021年间,公司股价狂飙20倍,由最低11.81元/股飙涨至最高254.37元/股。将来时:宝馨科技、沐邦高科暂时领跑通过上机数控与双良节能的对比,可以看出光伏跨界者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基本都遵循着相同的发展轨迹:首先,两者在宣布跨界以后,产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投产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出货,既展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经营效率,又打消了市场对于概念炒作的疑虑。
按照公司的规划,至2022年末公司硅片产能将达到50GW,这意味着下半年新增的30GW产能,将于2023年全面实现达产。最后,参考上机数控,随着业绩基数的增加,业绩增速开始有所放缓,股价的多头趋势也正式结束。
通过复盘上机数控和双良节能的跨界历程,笔者发现两者的经营业绩以及股价走势基本趋同,只是当前所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公司股价也于2021年开启暴涨模式,由最低3.23元/股上涨至最高20.05元/股,最高涨幅高达520%。其中,宝馨科技的2GW HJT产能预计将于2023年年中投产,同时公司近期还与与张春福教授、朱卫东副教授等业内权威人士达成合作意向,拟共同研发HJT-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沐邦高科梧州10GW TOPCon项目将于2023年下半年投产,并聘任原晶科能源首席运营官郭俊华为公司总经理。其中,营业收入由2019年的8.06亿元提升至30.11亿元,同比增长273%;归母净利润由1.85亿元提升至5.31亿元,同比增长187%。进入2021年以来,跨界光伏逐渐成为A股市场的一股风潮,而诸多跨界者也纷纷迎来了业绩以及股价的双丰收。进入2020年,随着20GW硅片产能的投产,公司的营业收入及经营业绩也迎来了暴发式增长。
受益于此,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经营业绩均取得暴发式增长,增速分别达到244%和245%。这类似于当年隆基绿能转型组件一体化后助推了TCL中环、上机数控等硅片厂商的崛起。
毕竟,当前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际产能尚未进入过剩阶段,产品基本不愁销路。而随着跨界者的不断增加,未来这些企业也有望复制两者的发展轨迹(文章第三部分有具体名单)。
过去时:上机数控成跨界模板虽然光伏行业的跨界潮是近两年间随着行业景气度的提升才逐渐兴起,但在此之前,并不缺少新进入者,只是彼时的关注度较低。不过,随着业绩基数的增加,以及扩产节奏的放缓,进入2022年以来公司的业绩增速有所放缓
这类似于当年隆基绿能转型组件一体化后助推了TCL中环、上机数控等硅片厂商的崛起。而随着跨界者的不断增加,未来这些企业也有望复制两者的发展轨迹(文章第三部分有具体名单)。其中,上机数控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跨界者。同时,公司又于近期公布了50GW的新产能规划,这将为2024年的业绩增长提供保证。
受益于此,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经营业绩均取得暴发式增长,增速分别达到244%和245%。其中,上机数控和双良节能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两者在经营业绩实现暴发式增长的同时,股价也连创新高,上机数控更是成为A股市场中少有的20倍大牛股。
细数历次光伏行业的技术变革,均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红利期,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将会获取超额收益。而在众多电池片环节的跨界者中,宝馨科技与沐邦高科的进展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跨界概念股中多数企业均选择了正处于技术窗口期的电池片环节。此外,公司还于2022年3月宣布进军组件环节,并在包头投建20GW组件产能。
与此同时,公司股价也遭遇了膝盖斩,最高跌幅达到72%。而在此之前,其不过是一家年收入6亿左右的光伏及蓝宝石设备制造商。通过复盘上机数控和双良节能的跨界历程,笔者发现两者的经营业绩以及股价走势基本趋同,只是当前所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按照公司的规划,至2022年末公司硅片产能将达到50GW,这意味着下半年新增的30GW产能,将于2023年全面实现达产。
2020-2021年间,公司股价狂飙20倍,由最低11.81元/股飙涨至最高254.37元/股。进入2022年以后,随着20GW硅片产能逐步达产,公司才真正进入业绩释放期,就像上机数控的2020年。
根据双良节能中报披露的数据,公司的硅片业务收入达到20.67亿元,而2021年仅为2.35亿元。其中,营业收入由2019年的8.06亿元提升至30.11亿元,同比增长273%;归母净利润由1.85亿元提升至5.31亿元,同比增长187%。
就在近期,一期5GW产能已经顺利投产。毕竟,当前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际产能尚未进入过剩阶段,产品基本不愁销路。